美分析师:解放军给驻藏部队最好装备印度则给边谈球吧·防军发二手衣服
谈球吧近日,美事分析家彼得·苏休在《国家利益》网站发表评论称,中印双方在边境西段的谈判仍在继续,同时,双方都在为漫长寒冷的冬天做准备。
文章称,中印边境西段位于荒凉的喜马拉雅山区,海拔约4000米,如今气温已经降到零摄氏度以下,此后只会变得更冷。这是世界上最高的荒漠,仅仅是极端的寒冷,就可能让双方士兵付出代价。
迎接春天的梦想至少要到明年4月才能实现,即便如此,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来看,这里的春天也不是温暖的,而是寒冷的。
网上有报道称,中国人民解放军(PLA)一直优先为其在的士兵提供冬季补给和巡逻装备,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常规的操作程序形成鲜明对比,即东部和北部战区的部队首先收到最新装备。美媒称,现在解放军的前线部队在西部,一个经常被认为是与世隔绝的地区,他们如今是“最优先考虑”列装最新、最好的防寒装备。
一位中方人士告诉《》记者:“9月20日首次亮相的新型冬季作战装备在进行了试验,后来经过修改和改进,以适应部队在冬季作战的需要。前线部队已经装备好了。”
据中国媒体报道,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型冬季巡逻装备包括防寒帽、冬训服、大衣、吸湿快干内衣、防水保暖手套和袜子,以及防眩光眼镜和多功能保温水瓶。
根据《简氏防务周刊》和《解放军报》的报道,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还装备了预制隔热大棚,这是由陆军工程大学开发的,这些设施已经在青藏高原和周边山区使用了两年多。这不仅仅是基本的宿营地,还包括宿舍、洗手间、厕所、仓库,当然也有取暖设备。它能在零下55摄氏度的温度下工作,并能保持15摄氏度(60华氏度)的室内温度。这些设施还可以在大小、结构甚至内部空间上进行调整,以满足士兵的需要。
文章称,印度军队不得不处理比解放军更多的后勤问题,部分原因是印度一侧的可用道路有限,由于地形限制,从食物到燃料到润滑油的几乎所有东西都只能在夏季运输,而且必须通过空运来增加补给数量。印度空军不得不通过运输机运送装备,包括C-17和C-130J。然而,使用这些飞机要付出天文数字的费用。
印度军队还引进了可以容纳3到5名士兵的极地帐篷,以及其他从当地采购的预制隔热小屋。与中国版本使用的大型发电机不同,印度使用的住所配备了煤油加热器。
与解放军一样,印度军队正把中印边境西段列为绝对优先事项,而且,据印度“连线”网站报道,印度正在以天文数字的成本从欧洲购买、运输高海拔服装和登山设备。此外,其他部队以前穿过、但可以再穿的衣服正被送到边境附近的部队手中。
报道称,边境两侧的水资源都可能出现短缺,部分原因是当地河流和支流已经结冰,而沙漠平原上几乎没有降雪。这片荒凉地区的水很少,大部分是咸水,不能饮用。
双方的装甲车辆准备工作最完善。据报道,印度已经部署了大量的T-72和T-90坦克,以及BMP-2步兵战车。这些战车可以使用专门为高海拔和低温而设计的特殊混合燃料。与此同时,中国已经在该地区部署了专门设计的15式轻型坦克。
据《今日印度》电视台报道,印度表示,印度已经运输了至少3万套高寒保暖衣,这些保暖衣有超过80%都是从欧美进口,1套就要1800美元。而且,印度还表示,印军还引进了大量殊的冬装、燃料和其他设施。印度工兵部队也用水泥和沙子搭建起了掩体工事,让印军士兵居住,免受强风和严寒侵袭。据称,这些掩体中还配备了取暖设施、厕所、厨房等。
但是新闻刚刚出来没有几天,印度《24小时》网站就报道有印军士兵被冻死,而且,印度前线精锐部队“山地军”出现冻伤,多名士兵被送往平原医院治疗。而现在,冬季还没有真正降临。这就说明一点,印度高价引进的防寒衣是劣质产品。
在寒冬当中,不管用,或者是印军防寒服数量太少,做不到1人1套。也可能是,防寒衣没有问题,每个人也都有防寒衣。但是,由于,在缺氧的高寒高海拔山区,在零下10-15度的缺氧条件下,由于居住环境只是帐篷,伙食缺乏营养和热量,导致有人冻伤。
印度媒体《OneIndia》网站报道,印度空军的几乎所有运输机和直升机,包括C-130J“超级大力神”和C-17 “环球霸王”都被用来向该地区运输数千吨的食品,燃料和其他设备。
据印媒《金融快报》介绍,印度向高原边境运送过冬物资所需要的车辆和飞机数量是惊人的。地面道路有两条公路可用,平均周转时间约为10天,且仅在5月至10月能通车。可以用飞机和直升机运送物资,但空运的运力除了取决于机型外也受天气影响,运载量也不能满足增量。
那么,实际上,印度运输进去的粮食也就是几千吨的级别。几千吨粮食,就算5000吨,也不过是500万公斤,按印军4个师6万人(还有3-4个独立旅)计算,也不过是1个人平均83公斤粮食。一天2公斤,也才能维持不到1个月。所谓可以维持4个月的补给,看起来,并不真实。
虽然,印军还有地面运输,但是从斯利那加到列城才400多公里道路,印度媒体承认一个来回,平均周转时间,就需要10天时间。而且,这条道路,有至少3个非常险峻的山谷道路,还是单行线,再加上印度投入运输的卡车才400-800辆,因此,还征召了民用卡车。
实际运输量,主要也是运输部署上去的3个师,还有大批帐篷建筑材料,工程设备,武器装备和零备件等等。更多的还有燃料,无论是武器装备,运输车辆,还有取暖做饭,都需要大量的燃料,大量的汽油润滑油和取暖设备,还有饮用水等等。
因此,印军空运了几千吨食品,燃料和其他设备,陆路最多也就是2-3万吨。整体看,补给能力不超过2个月,应该是1个多月的消耗量。根本达不到印度一开始说的已经运输15万吨物资,可以消耗4个月的级别。
近日,由后勤保障部牵头,西部战区组织,联勤保障部队参与,联合国家登山队登顶珠峰、极地研究中心南北极科考的服装供应商,为高原边防部队紧急研发、生产了一批新型防寒被装。这批物资专门为部队官兵量身定制,技术含量高、保暖效果好、整体材质轻,将于近期陆续配送到一线官兵手中,为极寒条件下完成各项训练执勤任务提供坚强保障。
高原边防官兵如何安全温暖过冬,一直是军委牵挂的问题。后勤保障部有关部门在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,根据高原高寒气候环境特点,组织地方知名企业集智攻关,在时间紧、任务重的情况下,抽调科研骨干人员,紧急研发了一系列防寒保暖、轻便舒适的被装产品。
有关负责人介绍,新研防寒被装共5个品种,在增强防护功能的同时,进一步提升轻量便捷性。其中,新型单兵睡袋融合17式单兵帐篷、睡袋、睡垫3个产品功能,填充了1300g,900蓬松度的防水灰鹅绒,利用工业结构设计与材料开发技术实现一体化突破,重量降低、体积缩小,较之前产品总体积减少50%,可适用海拔用5000米以上,-40℃以下高原高寒环境。新型羽绒作训大衣、羽绒棉衣裤,面料使用高强度锦纶纤维,贴合热塑弹性防水透湿薄膜,触感柔软、耐磨防勾丝;同时,絮片结构设计,改善了羽绒流动导致保暖性分布不均、羽绒压缩导致保暖性降低的问题。新型防寒靴,采用耐低温发泡中底、专业高海拔登山橡胶大底等新材料,总重较07式防寒靴大幅减轻,在鞋头、后跟与双侧脚弓位置加入防磨、防踢片,保护脚趾、脚跟、脚踝,提高使用寿命。新型多用途雪地伪装服,采用锦纶加抗静电丝,新型涂覆技术与雪地迷彩结合,有效提高可见光与近红外隐蔽性,充分考虑携行具与服装多层穿搭情况,前短后长,内部预留活动余量;另外,伪装服展开后可作为篷布,与单兵睡袋搭配使用,弥补睡袋伪装短板。
10月3日,印度的一条名叫阿塔尔(Atal)的隧道建成通车了,印度举国欢腾,印度总理莫迪都亲自跑去为隧道举行开通仪式。
据介绍,阿塔尔隧道位于海拔3000米的印度喜马偕尔邦山区,全长9.02公里,耗时10年建成。
这条隧道将喜马偕尔邦默纳利与拉胡尔-斯比蒂山谷连接起来,并将默纳利与中印边境地区列城之间的道路距离缩短46公里,时长缩短4至5小时。
简单来说,这条隧道联通了印度边境重镇列城和印度内陆,大大加强了印度冬季对拉达克地区的运输能力,用印度《金融快报》的话说,它将大大有助于武装部队的运输行动。
可是本来这个印度人自high的说法,传到国内自媒体可不得了了,一时间“印度修好边境隧道,大批印军可抵达前线!”“印军隧道对中国边境造成巨大压力!”“莫迪亲临!印度边境隧道一举改变中印对峙局势!”
拜托,一条9公里长、双向两车道的隧道而已,美国航母逼近的时候中国都没怕过,一条隧道能起多大作用?今天校长就和大家唠唠这条隧道。
从印度内陆想去拉达克的边境重镇列城,主要有两条公路,一条是从克什米尔谷地的斯利那加到列城,但全程需要翻越喜马拉雅山脉,非常难走。另外一条就是阿塔尔隧道所在的默纳利--列城公路。
默纳利--列城公路是季节性公路,中间有四个大山口,阿塔尔隧道所在的洛塘山口是其中四个山口中海拔最低的一个山口,这条隧道原本叫洛塘隧道(Rohtang Tunnel),后来因为要纪念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(Atal Bihari Vajpayee),就用瓦杰帕伊的名字命名——阿塔尔(Atal)。
阿塔尔隧道从2000年就开始立项,然而真不是黑印度,印度花了十年时间,才把工程招标(找了澳大利亚公司中标)和公路延伸到隧道口这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搞定,等到开工已经到了2010年。
仅仅9公里的隧道,印度一挖就是7年,效率慢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洛塘山口降水充沛,山体含水量极大,经常是挖着挖着就塌方了,因此在2017年隧道竣工后,一直在做防水和排水,又做了三年才算完工。
可是先别急着高兴啊,你只是贯通了海拔4000米的洛塘山口,后面还有海拔5328米的塔格朗拉山口(Taglang La),还有5060米的拉龙山口(Lachlung La)山口和4915米的尼克山口(Nikila La)等,这些山口,海拔更高,修路更难,一到冬天下雪该封山还是封山,默纳利--列城公路仍然是一条季节性公路。
其次,制约印度在前线部署力量的最大短板,根本不是从内陆到列城的公路,而是从列城到各个对峙地点的前线公路,因为大量物资和人员要从列城再走400公里山路分发到各个山头和对峙地点。
这些前线公路更是坑,以土石路为主,都是发卡弯,这种前线公路的运输能力,莫迪说了不算,印度军方说了也不算,大自然的规则说了算。
比如从列城到加勒万河谷,要翻越一座海拔5359米的卡东山口(Khardung La),这是世界第11高的公路山口,同样是季节性通车。
而且由于地处喜马拉雅南麓,天气变幻莫测,经常会有毫无预兆的暴雪,有时候车开着开着就被暴雪或雪崩埋了......
原本印度计划在冬天来临之前,动用所有力量向高山区域抢运物资,但今年寒潮气流到来比往年早了半个多月,零下十度以下的气温和大雪封山,让印军的物资捉襟见肘,不得不从印度境内征调大量骆驼作为运输工具,在难以到达的区域紧急抢运紧要物资。
但现在印度可能出于给自己壮胆的考虑,硬是往拉达克地区塞了8万印军,加上各种后勤和乱七八糟的武装大约20万人!
根据测算,这种默纳利--列城公路日通行500台次5吨以下货车就是极限了,也就是2500吨物资,而前线呢?
再说说水,高原山地缺淡水,而且中国班公湖很讲,印度一侧是咸水,不能饮用,虽然积雪后可以融雪取水,但是又要消耗宝贵的燃料。
运输的大头是弹药,一门火炮一个基数大概3吨,为一场战争做准备起码要5个基数,也就是说一门炮的弹药就要3辆5吨卡车做保障......
再考虑到高山地带极寒天气和高山缺氧对士兵的伤害,印军士兵要穿保暖服、睡保暖睡袋、住北极帐篷,这种东西虽然不那么重,但很占运输体积......
这还不算士兵吃的食物、做饭燃料、单兵携行弹药、车载武器的弹药、各种更换频率更快的车辆铅酸蓄电池以及车内橡胶配件(极寒天气橡胶零件易碎裂)等等的零配件啥的……
这些乱七八糟的物资和海量的运输需求,指望默纳利--列城公路上修通一个阿塔尔隧道就能解决?那真是想多了。
再看这边的新藏公路,道路宽12米,日通行能力是单向800-1200辆,自驾过219国道的车友都知道,这条路上跑的可都7轴半挂车,30吨载重……
说实线公里、双向两车道的阿塔尔隧道,在咱基建狂魔眼里,真不够看的,青藏高原上十几二十公里、双向四车道的隧道遍地都是,印度阿塔尔隧道在中国也就一个省道的水平。
比如中国西秦岭隧道,全长28.236公里,穿越西秦岭山区,工程于2008年8月开工建设,2014年7月19日全线年左右。
更恐怖的是,中国已经不满足于在青藏高原挖隧道了,中国在2018年提出了一个逆天的计划:挖一条隧道,打通喜马拉雅山,把中国的铁路直接延伸到尼泊尔!
建国初期中国在修川藏公路挖掘隧道的时候,使用的都是简单的风镐和铁镐铁锹这样的原始工具,工程进度慢,还经常出现人员伤亡。
中尼铁路一旦建成,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,不但有助于尼泊尔的旅游业,更能打破印度对尼泊尔的封锁,进一步加强中尼关系,在印度北方再次安插一个铁杆盟友。
挖掘机大家都不陌生,“挖掘机技术哪里强,山东技校找蓝翔”的梗每个人都知道,不过这种常见的履带式挖掘机遇到复杂的山地就不行了,根本爬不上去。
于是中国徐工的ET110型“步履式单斗液压挖掘机”诞生了,这种挖掘机带有支腿和轮胎,支腿和轮胎可以上下左右任意调整,具有特殊的挖掘性能曲线,可在斜坡面上作业,还能通过装置的联合动作,实现一步一步的“山地爬行”
考虑到考虑到高原空气稀薄,人的体能大大受限的情况,这一挖斗下去干一个小时,恐怕能顶上印度100个人的工作量。
这种无人机机身采用T800碳纤维和航空铝材制造,以锂电池为动力源,最大续航时间60分钟,最大飞行半径14.4千米,最大载荷25千克,一架无人机就可以供应一个班的热食。
最特别的是在下方设计了一个YT-MSP线轮投放模块,这种缓降线轮投放模块十分先进,可以有效防止投掷的物资在空投中被摔坏。
最神奇的是,送完饭这种无人机回去充个电,换个挂载任务模块,就可以秒变武装无人机,可以挂载两个38毫米榴弹发射器,一个垂直榴弹发射器,或者8枚手榴弹投掷器,甚至排爆处理爪。
整个营房应该是活动板房套件修建,虽然看起来比原来的帐篷好了很多,但配套设施较差,十分醒目的烟囱证明印军取暖完全依靠烧煤油的炉子,24小时都要消耗千里迢迢开来的煤油,另外还有二氧化碳中毒的危险。
而中国这边的保温方舱无疑先进得多,由宿舍、食堂、集成盥洗室、干式自洁厕所、库房、微电网、供暖设备等7个模块组成,能够为部队更好执勤巡逻、科学安全过冬提供可靠保障。
这种营房采用双层玻璃、集成钢榫结构、夹芯聚氨酯保温复合一体板建成,套件体积小,完全适应各种道路运输,运达目的地后就能让官兵自行组装建设,就像搭积木一样就能把营房建设起来了。
中国这套方舱最大特点,就是采用被动式太阳房与主动式太阳能集热相结合方式为室内供暖,室外-40℃条件下,可保障室内温度高于15℃,遭遇长时间的雨雪天气时,也可采用柴油暖风机应急供暖。
中国方舱配备集成盥洗室、生物降解干式自洁厕所,不用自来水冲洗,而印度供水需要占用运力倒也罢了,供水也只能依靠室外水塔,小兵兵很好奇,这水塔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中真的不会结冰吗?
而且,这还是印军用来宣传的“样板房”,一线山头上住帐篷的印军,显然是连这种条件都享受不到的。
我们都知道印度媒体爱自high,屁大个事情搞得像得到了天顶星科技一样,所以我们要学着淡定一点。